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远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巨大缺口,我国政府和学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补短板”。
在日前举行的2019老龄社会健康管理与人才储备高峰论坛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主任委员郭桂芳介绍,分会开展国家一级继续教育项目“老年护理与照护能力培训班”学分培训,并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4个机构设立了学会的护理与照护教育实践基地。此外,分会还组建近200人的“讲师团”队伍,将赴全国多地开展养老护理和照护支教帮扶活动。
为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困境,国家有关部门近日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围绕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老年护理服务队伍,补齐服务短板,到2022年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
“专业照护人才短缺是构建养老照护体系的瓶颈性问题。”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认为,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职业体系,除了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术等级认定,还可以设立养老“照护师”职业;同时,建立完善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照护保障制度,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比如,上海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就逐渐催生了‘养老医疗照护员’这个新职业。”
来源:新华社 记者 田晓航
发展养老服务关键是提高职业吸引力
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就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而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并且流失严重仍是主要症结。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应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用工安全,畅通发展渠道,提升他们的组织归属感与职业认同感。同时,还要加强培训,促进岗位要求与护理人员能力与知识的有效匹配。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民政部联合颁布实施《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新标准相较旧版的一个重要修改,在于“不看学历看能力”。建立合理薪酬体系、构建职业发展体系……一系列措施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近2.5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按照护理人员与老年人1∶3的平均配比,需要养老护理员约1300万人。但是,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只有30万人,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而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并且流失严重仍是主要症结。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不少养老院,发现它们都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养老护理员之困,尤其是年轻护理人员离职率高。有的养老院院长坦言,新招来的员工经过一年半载培养,好不容易能独立工作,人却跳槽了。
招不来、留不住,养老院面临的尴尬,凸显了老年人实际护理需求与实际护理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养老护理员的日常工作不仅非常辛苦,而且还存在薪酬偏低、缺乏上升通道等问题。即便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往往也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鲜有专门机构对他们培训。除此之外,不少人甚至直接把养老护理员理解为保姆或佣人,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劳动供给和实际需求的巨大“壕沟”,提醒我们尤其要重视人员供给方面的政策。很多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如日本很早就对参与老年护理实践的护理人员实行分层培养和使用,按学历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介护士、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正呈现高层次、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理应顺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用人需求,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以改善养老护理人才的等级结构。
此次两部门对养老护理员技能标准的重新定义恰逢其时。在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吸引力上,新标准不仅对养老护理员的内涵重新界定,新增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技能要求,提高高等级养老护理员的管理能力,还提出逐步构建鼓励养老护理员从业的政策措施,如指导各地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和岗位津贴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等,这些举措对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大有裨益。
政策固然好,关键还在于落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首先还是要不断树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正面形象,有效引导大学生、农民工与下岗职工等潜在就业人群。应该看到,养老服务业的工作场所属于压力型环境,因此对这一就业群体应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用工安全,畅通发展渠道,提升他们的组织归属感与职业认同感;从培训内容看,有关部门应根据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设计社会培训与在职培训的跟进计划,促进岗位要求与护理人员能力、知识的有效匹配;从薪酬待遇来讲,在现阶段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供给中临时工所占比例仍较大,签订的非正式劳动合同无法充分保障其社会福利与薪酬水平。因此,养老机构在规范用工的同时,要考虑为其设计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可考虑通过“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促进医、养、护人员的相互转换,从而提高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养老护理是一个专业工作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老护理员往往与“保姆”画等号,他们的工作无非是照顾老人吃、喝、拉、撒。实际上,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老人生活上的照料者,还是他们的健康“保健师”和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是一项融各种技能于一身的专业性工作。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杨凤花是养老护理行业的翘楚。她工作的养老院多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常年卧床老人居多。对于照护卧床老人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防止褥疮的发生。褥疮是常年卧床老人常见病之一,因其极易产生并发症成为很多卧床老人的“杀手”。为减少褥疮的发生,杨凤花学习了很多相关医疗知识,多次参加行业培训,提升护理技能,并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预防褥疮的护理方法:按照国家护理规范标准,每位卧床老人至少2小时翻一次身,对于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1小时翻身一次,并配合自创的防褥疮手套等工具和活动手法。凭着过硬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的知识以及爱心与耐心,杨凤花创造出养老院10年没有原发褥疮的业绩,被同行称为奇迹。
养老护理员的职责除了日常照护、养生康复,还要保障老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愉悦,甚至要在特殊的人生阶段,帮助老人维系体面和尊严。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表示,像杨凤花这样的养老护理员还有很多,他们为养老护理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作出了表率。
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
当今社会,子女与父母分开住十分普遍。父母年老后,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子女希望老人能够得到专业照看。据统计,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有4063万人。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的照护比应为3:1,按照这一标准,养老护理人员应达到1300万人才能满足养老照护需求,可持有认证资格的在岗养老护理员却不足40万人,照护比例严重失衡。
有关专家指出,养老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巨大,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希望,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法律和制度标准,履行好养老服务的托底责任,同时各种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