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
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房地产去库存,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被昆明市盘龙区一家叫做“温馨家庭助老服务中心”的机构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养老产业与房地产去库存结合并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
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1—4月,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2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388.46万平方米,昆明亟需找到一条房地产去库存的路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为一个持续升温的社会热点问题。多年来,市政协一直关注养老工作和养老产业发展,近两年,温馨家庭助老服务中心这个项目提供的全新养老服务模式引起市政协的关注。经过多次调研发现,该项目不仅是对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还创造性地利用存量商品房建设养老机构,更方便了百姓,实现了“多赢”。
现状:昆明养老产业方兴未艾
昆明市于199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12月底,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有87.24万(不含安宁、嵩明),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8%。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5所,养老床位2.74万张,千人床位数31张。其中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60所,养老床位15000多张。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因此,鼓励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是近年来昆明市着力推动的工作。2014年12月24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活力,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养老领域,一个以吸引社会民间资本、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有生力量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已建及在建的养老项目共22家,新增养老床位近5000张。同时,通过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与全国各地养老机构联网对接、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推动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养老机构。
目前,昆明市正在建立中长期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推动新建小区和居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今后,主城区新建、改(扩)建项目,住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按照不低于住宅建筑面积0.3%的比例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助,并全面优化了对养老服务的补助扶持标准。
此外,昆明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也有所动作,已拟定《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上报国家卫计委,并编制了《昆明市大健康产业暨健康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广泛征求意见,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医养结合政策。
可以说,全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昆明市的养老产业被很多企业家看好。但是,如何将“银龄”产业变为“朝阳产业”,仍是摆在昆明市面前的一道考题。养老项目推进难、项目办证难、融资难、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都成为养老产业的“拦路虎”。
尴尬:创新方式遭遇制度瓶颈
2015年4月17日,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盘龙区温馨家庭助老服务中心区青云街道青裕社区白沙润园小区正式挂牌。这是个由5名女企业家出资,与万科房地产昆明公司合作的项目。万科房地产公司为助老服务中心提供了200平方米的公共用房,用来设置文娱活动、老年人日托住宿、餐饮服务、医疗养生场所,助老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将若干套住房变为养老床位,提供老年人全托养老服务。
这样一家集“居家+机构+候鸟”为一体的创新型多功能养老服务机构,成为社区中没有“围墙”的新型养老院。运行一年半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心设计床位120张,现入住率可达50%。今年4月,市政协调研时,老人们对助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交口称赞,老年人的家人也表示很放心。
温馨家庭助老服务中心入驻白沙润园,提升了小区的配套服务水平,成为小区的一大亮点和卖点,白沙润园很快售罄。合作双方实现了双赢,既增加了养老机构建设的增量,又减少了商品房销售库存。
尽管这一创新模式得到了多方的认可,但是,温馨家庭助老服务中心却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家尚无对此类“分散型”养老机构设立相应的政策法规,目前无法取得养老机构许可,处于“无证经营”的境地,更无法享受政府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有关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