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习惯以新生代姿态面对世界时,中国却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到2030 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尾声,届时有9.4 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由此将可能出现6—10 个3000万人口级的巨型城市群。在那一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超过30%。而步入中老的“60 后”“70 后”一代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净值群体,养老产业替代房地产成为第一大消费产业。
“做养老”成为新时尚
于是,“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被写入了十九大施政报告,也标志着中国的养老产业真正进入了蜕变期;于是,从资本到实业各路玩家纷纷涌入,“做养老”已经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2013年被誉为中国养老产业元年,自此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竞相角逐,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面对下行市场,地产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寻求转型,其中以“保持房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为最多数,且在转型的上市地产公司中,养老也成为潮流选择。地产企业一直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养老产业的先行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绿地等上市公司。
相对于地产企业的火热进入与高举高打,养老产业的保险企业却冷静很多。纵观国寿、人寿、平安、泰康、合众、太平等一大批早年积极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按照各自的节奏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但动作明显谨慎很多。涉足养老产业的险企中,泰康的成绩是业界公认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效仿的创新模式。
养老产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政府在整个养老产业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与其说养老产业是朝阳市场,不如说是一项政府主导事业。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托底”的角色,各种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市场的热情与活力,各类型企业纷纷参与,跑马圈地。
未来10-20年养老产业的主体参与者将逐渐演化为两类,一是拥有大资本、大市场的民营实力集团和国有大型企业,一类则是康复护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技术精炼和科技创新作为**竞争力的为老服务企业,前者负责并购重组与资源整合,后者负责养老服务的一线垄断,两者一上一下,奠定整个产业参与者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