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养老需求与养老观念是紧密相连的,就当下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人而言,人们的养老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但养老需求却发生了很大变迁,这既是经济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反映,更是国家战略变化和国家意志推动的结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推进,养老需求与养老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老人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在老人的物质赡养力度上也在不断加大,温饱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政府正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努力探求“老有所乐”,在更多领域科学细致地挖掘老人的需求,从而把养老事业赋予人性化,令其更加完善。如:老人的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和睦需求、尊敬需求、求偶需求,甚至把安静需求和坦诚需求也纳入了满足老人的需求范围。
中国人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的变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见证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先秦时期的“敬而有养、礼法约束”为基础,把血缘宗亲融于其中,形成了家庭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养老方式,与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规定,有很多相似之处。
“革命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养老光荣、集体帮扶。这一时期,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他们纷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希望在养老方面给国家增添负担,老百姓一直采取的是“积谷防饥”的养老方式。
改革开放年代,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社会养老”观念开始走向弱化的趋势。首先,国家意识形态发生转换,这一时期开始鼓励人们追求“独立自主”,呼吁公民实现“个体价值”。其次,社会流动的加速推进,“父母在,不远行”的“孝亲敬祖”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行寻求发展机会,以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我国延续已久的崇老文化随着老年人地位的逐渐降低而逐渐衰退,传统的家庭伦理基础开始动摇。后来,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通过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才逐步确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养老模式。
回顾中国民众养老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里,“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被视作天经地义的义务。尤其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世世代代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中,影响着人们的养老实践。
其实,当代人在养老问题上,已渐渐树立起了一种不依赖子女的独立思想观念。人们在渴望家庭养老的同时,对养老制度性的支持也有了更高的期盼,也对养老需求有了更高的渴望。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倾向也表明了这一趋势。为了保障老年人权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国于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围,强调“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人需求的高度重视。
当代社会对老人的赡养需求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知名学者杨燕绥认为,养儿防老不可能,孩子回家看看也十分有限,培育老龄社会文化,才是未来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虽仍是养老的基本内容,但已不再是第一要务。如何满足社会更多的养老需求,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才是当代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新内涵。(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