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基础设施与老龄社会要求之间不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等25个中央部委于去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近期,宁波、上海、南京、青岛等地纷纷加大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从适老化改造工作着手,抓住老旧城乡、社区、楼房改造的机会,先行试点示范并逐步推开。远期还将把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以规划带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老年民生福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适老性公共环境远未形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的25.3%。与此同时,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突破4000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这就要求全社会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转变,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当前,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适老性公共环境远未形成,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建设大多是基于年轻人的需要,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不够;老年人的住房内普遍缺乏适老设计及无障碍设施;老年宜居相关标准规范缺失;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待完善。
近日,第11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发布了中国适老社会服务研究结果。此项研究是2016年3月至10月清华大学与盖洛普进行的一项“中国适老社会服务研究”(CESS)全国调研,该研究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访问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适老服务指标体系”通过对包括公共交通系统、住房、小区服务、食物、就医等12项社会环境和服务的综合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适老化程度。结果显示,青岛的社会环境和服务满意度最高,达83分,适老化程度最好;广州、北京、上海的适老化程度较差,分别为71分、70分和70分。在以上的12项指标中,满意程度最低的是“食物质量”、“看病就医”、“健身娱乐场地”。调研还发现,“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依然突出,77%的老人仍然采取“亲自排队”的方式挂号就医,说明各种渠道预约服务仍未普及,在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此外,相比于养老产业、设施项目,目前的适老交通服务明显不足。滴滴近日发布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老人更容易面临出行难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有56.36%的被调查老年人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20.59%主要依靠自行车及老人代步车,19.41%主要是地铁出行。老人集中反映出行存在的难题大致为频繁换乘、大量步行和扬招打不到车等,而在遇到出行困难时,有47.96%的老人会选择求助于子女,而有17.37%的老人则会选择放弃出门。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段进宇在《城市交通适老问题研究》专题中提出,我国城市整体步行环境差、非机动车相关的设施、法律的缺乏以及公交服务适老性差是造成我国目前老年人出行问题最重要的三个原因。特别是目前我国法律对非机动车的规定有很大缺位,而打着“老年代步车”名号的超标电动车与老人关系密切却危险性较高,一方面由于我国非机动车设施不足,使得代步车从性能和道路使用上均向机动车靠拢,但又未达到机动车的性能、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在处罚方面,由于非机动车没有牌照,一旦发生事故,处理起来又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政策支持方面,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运用更加灵活务实的财政政策,依法落实税收政策,统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集体收入及产业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根据全国老龄办等25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基本建成,加强“住、行、医、养”等硬件设施环境的优化,提升新建住房的适老化水平,推动老旧住房的适老化改造,改善社区环境的适老化状况,多措并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独立、功能维持和社会融入。
意见从营造适老居住环境着手,提出要加快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建立社区防火和紧急救援网络,完善老年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等设施设备。对老年人住宅室内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于特困老年人家庭的改造给予适当补助。引导老年人家庭对日常生活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同时,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在城镇住房供应政策中,对开发老年公寓、老少同居的新社区和有适老功能的新型住宅提供相应政策扶持。鼓励发展通用住宅,注重住宅的通用性,满足各年龄段家庭成员,尤其是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必要需求。在推进老(旧)居住(小)区、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中,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大对住宅小区消防安全保障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策支持方面,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运用更加灵活务实的财政政策,依法落实税收政策,统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集体收入及产业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面向老年宜居环境重点工程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补贴。
近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确定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宁波等全国26个市(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中央财政首次共安排支持资金10亿元。其中,宁波市是计划单列市中惟一列入改革试点的城市。目前,宁波市共命名老年宜居社区145个。并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且把老年人作为重点签约人群,加大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优惠扶持力度,如免收门诊一般诊疗费、放宽配药量等。该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施签约服务,接受签约的老年人达到20.3万人。
据悉,北京市将试点建设适老社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初步明确了适老社区建设模式、试点规划选址等相关工作。此外,还结合深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推动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等工作要求,明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建设“职住—体、多代共住、医养结合、持续照料的新型适老社区”,并纳入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范畴。适老社区的具体建设方案、细化标准、图集等下一步将陆续出台。至于既有小区改造,北京市住建委则明确要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总体设计方案之中,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设计文件要求,房屋本体改造、小区公共环境与无障碍设施改造同步完成。“过道得宽一点轮椅才能过去、洗手池要有报警装置、餐桌得是圆角、座椅要有扶手……”日前,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养老助餐适老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开放旗下40多家直属门店提供养老餐。这个项目不是简单地摆个桌牌接待老年人,而是从环境到设备,从餐桌到餐具,甚至连扶手大小、灯光亮度等细节都有着严格规定。
另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积极发展适老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强化老年人金融安全意识,加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力度。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老年民生福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对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