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一)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建立机构内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系统,建设养老机构与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相互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诊疗一卡通、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充分使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有效提高养老机构的健康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物联网、远程健康监测等手段,逐步实现向周边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开放康复设施、提供营养配餐、培训交流、专业护理等,实现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养老资源共享,拓展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惠及面。
(二)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健康、养老等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研发医疗辅助、家庭照护、安防监控、残障辅助、情感陪护等智能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服务、智能康复辅具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进面向医养结合机构(指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建设。
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加强管理,在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结束后1个月内告知其体检结果及健康指导建议,以历年体检结果为基础,为老年人建立连续性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含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一)政府机构+第三方企业+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
这种运作方式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政策和场地支持;第三方企业负责投入资金为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及运营经费;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负责公开项目和资讯的发布。这种运作模式参考PPP投资模式,主张公私合营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口碑,而且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资本也会得到良性循环。
(二)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养老服务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
这种运作方式主要依托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由老人或子女提出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接。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业务受理子系统与平台进行信息对接,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相应上门服务。根据对应的服务需求,养老平台会对接到对口的养老服务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普通的家政服务。最后,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对老人和子女的回访,监督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
(三)老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
这种运作方式引入了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首先,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通过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并管理老人的健康档案。其次,平台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共享机制,当老人就诊时,医护人员可根据其健康档案对老人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及时开展急救措施。最后,平台应与保险公司建立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设计出适合的保险产品,降低出险率。
(四)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智能终端制造商
基于老人/子女提出的服务需求,平台向智能终端制造企业提出功能需求,企业据此设计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给老人,让老人享受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制造相关产品满足老人的需求。随着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出,老人由养老产业中服务的被动接收方变为主动提出方。
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切入方式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健康监测、瞳访评估、健康教育与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效地延伸至家庭,建立“社区-家庭”双向互动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该模式可有效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完善连续性照顾的过程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建立协调性、联动性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使家庭医生和居民更加使捷地互动与联络、提升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获得感。此外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为辖区医养对象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掌握医养对象既往病史和身体状况,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智慧医养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创新“互联网+”模式,建立集用户端、医生端、政府管理端为一体的智慧医养信息平台。一旦医养对象发生意外,可第一时间按动手中的紧急呼叫器,系统自动将求助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及所在位置等信息,发送到24小时值守的医养平台上,做到及时报警、快速反应、迅速处理。
(三)建设医养数据共享系统
当前,我国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工作依然缓慢,存在医疗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汇集困难、数据实效性低、医疗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等问题。建设医养大数据共享系统首先要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首先要实现全链条数据汇聚。制定全国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并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有效汇聚和管理各类健康数据,盘活存量数据,释放数据潜能,激发使用需求。其次将医院、疗养机构、医生、药品配送企业和老年患者连成一个数据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远程服务和可穿戴设备的连接,便捷地为老人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建议、精准监护、快速医疗救助、家政服务、甚至物品代购等医疗及健康管理服务。最后,政府应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基于大数据提供各种医养结合智慧化服务,针对老年人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慢病在内的大数据线上线下服务,带动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休闲旅游、医疗器械、中医养生等医养结合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医养结合服务生态体系。
养老产业研究观点
信息化为医养结合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基础,是促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在医养结合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主要存在政府、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信息化设备制造商为核心的四大模式。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及医养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是推动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