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016海峡两岸(厦门)老龄产业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在配套的一场老年产业高峰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6位博士级资深专家学者对目前老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诊脉。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老龄产业的推动,市场化是主要力量,但老龄产业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等特征,必须政府扶持。
新生代老人渴望品质养老
老龄化在中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中国大婴儿潮期(1962-1975年)出生人口正值四五十岁,将陆续进入退休状态。“在聚焦数量的同时,老年群体的结构变化也值得关注。”吴玉韶表示,需求大,政策好,这是老年产业蓬勃发展的根基。
比如,国内2.2亿老年人中,低龄老人占55%,其中60-65岁老人7814万,占35%。这些新生代老年人有高品质养老的愿望与能力,这是老年产业的旺需。
此外,国内有高龄老人2400万,失能老人近4000万,老年慢性病患者1.5亿,这些都是“刚需”,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市场庞大,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吴玉韶坦言,目前,我们对老龄产业市场并不太清楚,市场到底有多大,需求有多少,大多是一些主观推断和笼统预测,相关数据差距很大。
老龄产业必须政府扶持
跳广场舞、集体出游……别看老年人喜欢扎堆,但老年人其实是异质性最大的群体。
老年人是一群有着几十年、已经固化生活经历的特殊群体,年龄、家庭、身心、文化、地域等不同,个性需求也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供给端的年轻化和需求端的老龄化出现代际脱节,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吴玉韶认为,老龄产业需要细分市场,真正读懂每一个老年人,真正解决供需“零距离匹配”。
老年人需求不足,一种是购买力不足,需要改善收入分配,进行需求侧结构改革;另一种是供给不足,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实现这种变革,市场化推动是主要力量,但来自政府的推动也不可或缺。“老龄产业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等特征,必须政府扶持。”吴玉韶坦言,老龄产业是社会福利体制形成的副产品,是由福利政策催生出来的,不可能完全由市场驱动。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时,现阶段需要实现精准扶持,聚焦而不是泛化,回归到养老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