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划拨新的土地建设养老机构,不如将现有闲置的小学中学转为养老院,这既可以避免土地浪费,又可以提高建设效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近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高层论坛上提出上述建议。
全国老龄委的调查显示,中国老人对于养老机构床位的需求,正在随着老年人总量的上升迅速增加,这使得养老机构床位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201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数为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3张。尽管总量上比五年前增长了70.2%,但养老床位供需上的数量和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10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下一步要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
繁琐的审批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土地审批上。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曾出现一个典型案例,在申办养老院过程中,仅在土地审批环节,申办人就跑了39家单位,盖了133个公章。
郑功成认为,在养老机构建设中,与其由住建部门、国土部门在土地划拨提供倾斜支持,不如强调对学校等废旧房屋的利用。
郑功成在日本调研时发现,当一个养老机构要通过改造废旧的房屋建成时,政府负责40%以上的重修费用,从而避免日本宝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郑功成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养老机构的床位量从200多万张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万张,其中差不多一半是浪费的,大量的土地资源也被浪费。
他举例说,北京市每年要关闭很多所小学中学,如果能转出来兴办养老机构,将会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而除了学校之外,其他部门闲置的房屋场所也很多,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养老机构建设的土地供给要让位于对废旧房屋的利用上,否则我们建的养老院越来越多,空置的床位也越来越多。如何利用政策和资源撬动市场资源、引导市场资源,这涉及到机制创新的问题。”郑功成说。,
针对大学退休教授享受不到养老服务的案例,郑功成建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要提上日程,加快推进。
“大学教授退休了就和大学没有任何关系了,要让这部分人融入社会、融入社区,老年是另外一种重新参与社会。”郑功成说。
针对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巨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状,郑功成建议要在养老问题上打破官民分割的局面,建立由家庭、社会、政府各方共同参与的养老格局,才能解决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