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点: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十年来,我国养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国养老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国养老产业十年来取得的成绩
1.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成型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养老服务政策文件10余件,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制度90余件、国家和行业标准50余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2.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
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
3.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共计安排约50亿元,支持203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21年—2022年共计安排22亿元支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6万个,床位812.6万张。中央预算近12亿元支持43所优抚医院、28所光荣院设施建设。
4.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
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覆盖老年患者常见病主流用药,药价平均降幅超过50%。2012年—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5元提高到84元,2021年在城乡社区获得健康管理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2亿。2021年共为378.3万残疾老年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截至2021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为53.4%。
5.深入推进医养融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医养融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全国医养签约近7.9万对。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529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31个,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超9000家。
6.发展老年教育,设立超过4万个学习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老年教育规划或政策文件。国家开放大学成立省级老年开放大学或专门机构,基层设立超过4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
7.完成16.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2019年—2021年,全国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十三五”期间完成16.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将对200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基础项目改造和老年用品配置。
我国养老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
1.计划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
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
2.进一步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提高失能、重病、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人防控救治。加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达到60%以上。
3.提高老年人教育水平
出台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发展政策举措,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
4.让老年人看病更方便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5.加强医养融合服务水平
组合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是疾病诊疗服务,还包括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